古籍收藏家海春生:古籍活化的见证者和“解码人”

中国好中医 434589 2025-05-15 14:17:32

他用20年坚守一件事,原因是对蒙医药的热爱;他用脚步丈量了千山万水,目的是为了收集和整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不让这块民族瑰宝丢失一隅——

海春生:古籍活化的“解码人”

时间:2025-05-1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1版  作者:姚晶尧


他收集整理了2万余部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其中蒙医药文献有5000多部。

他将个人收藏捐赠给辽宁阜新蒙医药文化博物馆,使得药方、器皿、文献等文物经他之手重新绽放历史光辉。

他叫海春生,是今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获得者。谈起获奖感受时,他这样讲:“这份荣誉属于为蒙医药赓续薪火的每一位同行者,我还将继续前行。”

凭着一股劲儿踏遍东北乡野

收集和整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并不容易。“工作起初就遇到了很多困难。”海春生说,收集的大部分文献散落在民间,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收集整理,一些老百姓或民间医生,也想自己保留,以便卖到市场获取高额价值。

“这就需要我个人一点点去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行为止。”海春生说。

凭借着这一股劲儿,海春生走遍了每个村落,拜访了每一个可能存放古籍文物的家庭。

2014年春天,海春生听说在内蒙有一个虎皮药包,该虎皮药包是努尔哈赤的御医所用,具有防潮、携带方便等特点,里面可以盛放各类常见药,被称为“马背微型医院”。海春生当即决定驱车前往,尽管路途上千公里也没有一刻停歇,经过他的努力,如今,这个虎皮药包已成为蒙医药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让海春生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本源自阜新当地、成书于清代雍正二年的中医药疑难杂症书籍。“这本书由当时,史称蒙古贞王爷的弟弟翻译整理,全套共4本。”海春生说,当时这套书被当地一位百姓收藏,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多次前去拜访,起初对方并不愿意出售,经过多次耐心解释,表明希望通过收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献,传承蒙医药文化,对方表示愿意将书送给海春生。正是这次收藏经历,让海春生看到了民间百姓对他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化私藏为共享让蒙医药走向大众

2015年11月,海春生将自己收藏的1300余件蒙医药古籍文献及相关文物捐赠给辽宁省蒙医医院。谈起为何将自己的收藏全部捐献给医院,海春生说:“一本书如果在市场流通被个人据为所有,那么它的影响或传播是有限的。如果将其放在公众视野上进行观赏和研究,那么就放大了它的价值。”

他收藏的众多蒙医药古籍对当今的蒙医药研究都起到了极为珍贵的作用。其中一本清代北京木刻本《各种文字字帖与医药图谱》,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医药图谱包含多种文字和医学、医药图示、演练的形态图、医疗器具图等。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医学领域内的各种实体、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诊疗数据和信息。通过医药图谱,可以清晰地了解各部位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诊疗方式方法。这些医药图谱内容丰富,画图非常生动,对医学、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更好地保护收藏少数民族古籍,2021年海春生又牵头成立蒙医药古籍文献数据中心,共收集和整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2万余部,抢救性对蒙医药古籍2195部进行数字化整理并且还在持续进行中。其中,蒙、藏文文献版本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空白,在收藏价值、历史价值、研究价值等多个方面皆显示出珍贵作用。“目前,蒙医药研究所收藏了20多种《四部医典》的版本。”海春生说。

海春生介绍,目前他们正在对蒙医药古籍进行影印出版,将蒙医药古籍汉译出版,让更多人了解蒙医药文化。

“未来,我将继续前行。”海春生说,一是做好蒙医药创新的“攀登者”,加强建设蒙医药古籍修复、整理出版及数字化加工工作,加强数字化、智能化应用,让数字化古籍惠及大众;二是做古籍活化的“解码人”,推动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让尘封的蒙医药“开口说话”;三是做文化共融的“摆渡者”,积极参加学术论坛,举办文物古籍展览,用文物古籍实证讲述各民族文明互鉴故事,把少数民族文化带上更广阔的舞台。(本报记者  姚晶尧)



上一篇:河南省明确从5月中旬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2025年“百市千县”文化惠民活动
下一篇:“生生之道——中医药非遗主题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