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健康长寿密码 中医药抗衰老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528177
2025 / 05 / 15
××等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政府针对老年慢病防控迅速制定国医治未病“黄帝计划”加速“健康中国”建设推进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制定治未病“黄帝计划”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年来积极推动中医治未病服务发展,于2007年启动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发布了《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治未病的认知度、认同性,引导全民特别是老年人转变健康观念,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推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建立治未病科,为亚健康、慢性疾病稳定期患者等人群提供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干预调理及健康管理等服务。出台了一系列指南,指导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开展治未病服务和区域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发布了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制定了部分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加强了对膏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等中医技术的规范应用与管理。近年来,中央财政投入5.49亿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项目建设,完善了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优化了设备配备,将服务拓展至基层,为群众提供“治未病”服务和健康指导,提高群众防治慢性病意识,加强慢性病的早期干预,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中医健康服务需求。自2013年起,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开展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为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中医体质辨识档案,使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慢性病管理,2015年已有45%的65岁以上老年人接受了一年两次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列为七项重点任务之首。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亦列七项重点任务之一。为引导和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今年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提供的要素要求提出发展目标和具体思路措施。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围绕“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结合目前新形势,贯彻落实好《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关于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继续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持续推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落实,不断扩大老年人等目标人群覆盖率,增加防控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内容。配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做好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建设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二、关于改变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提法为国医国药
法律名称及适用范围一直是中医药立法工作中的重点问题,《中医药法(草案)》采用“中医药”提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中医药”的概念已经广泛使用、十分普及,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国内,大多数都习惯使用“中医药”来称呼中国的传统医药。二是从走出去的角度来看,采用“中医药”更能彰显中国主权,有利于我国掌握在传统医药国际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而采用“国医国药”等其他名称,在概念上易于混淆。三是与法律法规文件衔接方面,“中医药”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目前已在众多法律法规及机构名称中使用,而“国医国药”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中极少使用,现行管理和业务工作实践中也不常见,相比之下,采用“中医药”的概念在日后的法律实践和衔接中将更容易操作。
三、关于加大治未病研究力度
为推动中医治未病服务创新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3年3月发布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确立了中医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为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的完善和临床实践的拓展确定了新的航标,着力解决治未病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适宜技术。近年来,通过积极协调,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重要的科技计划中,投入总经费6312万元支持中医治未病研究。推动成立了与治未病相关的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持续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工作。
“十三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积极推动治未病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中,促进治未病传承创新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提炼总结养生保健与康复技术,完善中医“治未病”技术体系。强化已有科研项目的管理与执行,加强成果梳理转化,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发一批高科技附加值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产品和仪器设备。依托产学研结合,创新机制,围绕关键问题,整合资源,建立治未病推广示范基地,重点布局一批治未病协同创新为主的重点研究室,推动国家中医“治未病”产业创新联盟形成。积极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加强中医药大数据应用,为治未病科学研究提供支撑。
四、关于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打造国家软实力
教育部对普及中医中药文化和知识高度重视,在中小学课程中有机融入中医药教育内容。如:初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了解“中医学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搜集具体事例,体会中医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广泛影响”,“知道《本草纲目》等名著”。同时,把中医养生知识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专门设置了“身体健康”学习领域,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学会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等。此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还留出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安排课程内容。许多地方和学校积极开发中医药特色课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育人效果。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利用中医中药中国行和“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三进活动等工作平台,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与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合作加强对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的管理,开展优秀中医药文化科普图书推荐活动。建设了50个国家级、270余个省级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弘扬、宣传、保护中医药文化。积极发挥新媒体传播便捷快速的优势,开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科普微信“中国中医”、会同中国网共同建设“中国中医”频道,传播推广中医药健康文化。发布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开展了全国首次中医健康素养普及率调查。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资源,继续加大中医药健康文化宣传力度,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落实及项目实施,支持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和优势中成药生产质量水平提升,推动中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培育一批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中医药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
感谢你们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关注,我局将积极吸纳你们的建议,努力协同有关部门,采取更加切实的措施,加大力度推进中医“治未病”服务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6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