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健康长寿密码 中医药抗衰老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528177
2025 / 05 / 15
×××等4名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把中医药上升到国粹的高度去认识和发展
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充分肯定了中医药作为国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为新形势下加快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对发展中医药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指出“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国务院办公厅先后转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专项规划,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谋划中医药事业发展。
下一步,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为抓手,着力激发和释放中医药作为“五种资源”的活力与潜力,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显示度,“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二、关于做好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掘、整理、传承、创新工作
我局历来重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掘、整理、传承、创新工作。“十五”以来,积极争取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支持开展中医理论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效:在中医理论基础研究方面,构建了中医脉络学说、体质学说等理论体系,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揭示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进一步系统、深化了中医证候标准化、客观化和规范化的研究,阐释了肺与大肠相表里、肾藏精等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在中药理论基础研究方面,探索建立基于传统功用的中药药性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证实中药药性的客观存在,丰富创新中药药性理论,建立组分配伍和创制现代中药新方法,完善有毒中药控毒理论和方法,初步阐明方药确有量效关系;在针灸理论研究方面,证实了经穴特异性的存在,发现了经穴效应特异性具有相对性、持续性、循经性和条件性等规律,明确了针麻和灸法在临床上的安全有效,证实了体表与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经络现象客观存在;在中医新理论新假说方面,络病理论以及毒损脑络、毒损络脉、毒损肠络、艾毒、毒热等新病机学说的提出和突破,辨证论治体系得到完善,为临床治疗疾病和研发新药提供了新思路。今年2月,我局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若干意见》(国中医药科技发〔2016〕6号),进一步明确了中医理论传承创新重点方向和任务。
下一步,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把中医药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会同科技部抓紧编制中医药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强化政策引领带动,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三、关于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我局统筹推进各级各类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印发了《中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初步建立了一支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一是推进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会同教育部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批准了首批42所改革试点高校,开展82项改革试点,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医教协同,推进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目前,全国共有63所高校举办中医学本科专业,98所高校举办中医学专业。近5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共培养中医类专业毕业生16万余人。二是推进中医药毕业后教育。印发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等文件,遴选确定218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三是推进中医药师承教育。“十二五”组织开展了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遴选740名指导老师、培养1476名继承人。建设1016个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4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及200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通过项目实施,传承发展了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四是健全中医药继续教育。全面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组织开展10334名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和11720名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遴选确定了36家中药类、18家中医护理类培训基地,采取游学轮转观摩学习的模式,培训了630名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和578名中医护理骨干人才。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活动,每年实施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近1000项,培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5万人次。
下一步,我局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把中医药人才培养特别是领军人才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创新人才工作方式方法,完善人才工作制度机制,努力形成中医药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四、关于进一步提高中药饮片、中成药的质量
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问题社会关注度较高,关系人民群众健康问题。我局高度重视中药饮片、中成药质量问题,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委制定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强调要“强化质量优先意识,完善中药材标准体系”。目前,我局一方面深入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自2011年以来,摸清了近1.4万种药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信息,建立了28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2个国家种子资源保存库,从源头上保护中药材质量;另一方面推动中药标准化项目纳入国家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选择临床用量大、涵盖多种剂型的约60种中成药大品种和100种临床最常用饮片,开展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和产品标准制定工作,建立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标准体系。同时,我局建立了中药饮片处方专项点评制度,还将开展全国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专项检查,压实各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的管理责任,不断提高中药饮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五、关于医保政策鼓励使用中医药方面
近年来,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对医保政策鼓励使用中医药作出一系列部署,医保政策鼓励使用中医药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2014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研究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政策”;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逐步扩大纳入医保支付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范围,鼓励提供和使用适宜的中医药服务。2015年,我局与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关于同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通过区分中医医院类型、级别、服务特色以及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量等,积极协调医保部门合理确定医保付费总额控制指标和中医医院医疗服务支付标准,尤其是在住院治疗中引导运用成本相对较低、疗效较好的中医诊疗项目。目前,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将治疗性的针灸、正骨、推拿等主要的中医服务项目纳入了医保支付范围。同时,我局也引导各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医保支付改革,比如山东威海在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探索了有益的经验。
下一步,我局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加大对地方探索中医优势病种支付方式改革的总结与推广,及时上升为机制和制度,不断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政策。
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医诊疗机构,发展中医药事业
推进社会办中医,构建多元化办中医格局,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是我局深化医改中医药工作的重点内容。近年来,我局加大协调力度,推动鼓励社会办中医政策纳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中,还与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社会办医发展中医药服务的通知》,为促进社会办中医提供了政策保障,部署了一系列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医疗机构的措施。一是将在社会办医中发展中医药服务纳入中医药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中统筹推进;二是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为中医类专科医院留出足够的资源配置空间;三是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不作布局限制,取消具体数量和地点限制,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四是允许各地通过试点的形式探索将申请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年限要求由满5年调整为满3年;五是允许离退休名老中医在公立医院注册执业的同时,开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六是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相对集中设置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打造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的中医药服务区域;七是多种措施加大对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下一步,我局将把促进社会办中医作为“稳促调惠”的重要手段,选择部分地区开展社会办中医试点工作,督促各地落实社会办中医鼓励政策,强化对社会办中医的监管力度,做到放管并举、有效监管,引导社会办中医成规模、上水平发展,为经济新常态增添发展动力。
感谢你们对中医药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6年7月1日